第一次去北京是在 2008 年,暑假去的,正好赶上奥运会。北京人说话很有特点,类似东北话,但又和东北话不大相同,东北人说话给人一种幽默感,可能是源于东北喜剧和小品给全国人民的一种印象,但是北京人说话当中附带有一种独特的 “慵懒感”。北京人不会很正式的咬文嚼字式说话,他们的口音非常后鼻音,语调拖拉,语气慵懒,我想了想,可能是因为北京话中儿化音比较多,很多北京人说话都快,含混不清,所以形成了这种 “慵懒感”,就和英语里的连读现象类似。当然,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口音,爱屋及乌,我也非常喜欢北京,所以当时的我就想:“以后一定要来北京工作生活,哪怕捡破烂,也要在北京捡破烂”。
第二次去北京是在 2017 年暑假,因为一些事情公费去了一趟北京,大概 3-4 天的样子。第一次去是体验人文风情,那么这次就是去体验文化氛围。首先第一站就是去的清华北大(以下简称清北),可惜就算排队也进不去,毕竟参观的人太多了,比较好玩的是,清北门口有那么些个老大爷,他们是住在清北校园里面的(可能是家属区或者什么),利用这种特权,他们想到了一种赚钱的法子——带人进学校,价格可不便宜,100 元 / 人,反正我是没去。后来我去了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以及北京语言大学(以下简称北语),北语的老外是真的多,白的黑的,什么肤色的人都有,这学校有 “小联合国” 的美誉,名副其实。而且北京的大学选址很有特点,大多很靠近,你从这个大学的门出去,过个马路,对面就是另一个大学的大门。一本大学就是有钱,修个学校都可以修那么大,要是走路逛一个学校,估计没个 1 小时逛不完。我就想:“我以后也要考个逛一小时也逛不完的研究生院”。
第三次是 2018 年 5 月底,也是因为一些事情公费出游。我等这次机会等很久了,因为我有个同学在北京上大学,我想和她见一面,而我上次去的时候是暑假,她不在北京。好不容易她在北京的时候我去北京,我想了很久,如何把她约出来,正常的流程应该是:我给她发 QQ 消息,约出来见一面,吃个饭,或者我给她买一些零食带去。但是最后我连 QQ 消息都没发…… 毕竟我与她差距那么大。这次去北京我还带着一份执念——一定要尝一口豆汁儿,总是在各种地方听到豆汁儿褒贬不一的评论,有人根本受不了这个味儿,有人觉得很好喝,而且听我天津的同学天天跟我吹鼓,导致我在出发北京前对豆汁儿的兴趣更加浓厚,一定要亲口尝尝什么味。去的前几天问了好多地方,到处都没有,最后一天在一个小巷子的一个早餐店里买到了。豆汁儿闻起来就像发酵了很久的酸豆角,略微还带有点臭味,喝起来就像稀释了的豆浆煮酸豆角。第一口下去可能有点恶心,但是慢慢的就会觉得越来越好喝,而且很开胃,和甜甜的豆浆完全不一样。最后颠覆我认知的是豆腐脑,在北京买豆腐脑,默认都是咸豆腐脑,咸并不是说放盐,而是将味道类似于汤面汤汁的东西倒进豆腐脑里,只不过这个汤汁更粘稠,有点像麻婆豆腐的汤汁。
北京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城市,希望以后下次去北京的时间不要间隔太久,下次我一定会叫她出来见一面……
爱就要大胆的约出来
不爱
豆腐脑好喝吧
还是觉得甜豆腐脑好喝
咸豆腐脑无敌